宗教学校是什么意思?
在现代中国,指代信教的民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如佛教寺庙、天主教教堂等;在古代中国,除了用于宗教信徒举行宗教活动和信仰交流的场所外,还是统治者统治被统治者的工具之一,是“政”与“教”合一的代表性建筑群落。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儒学一直是正统一尊的思想政治文化体系,它提倡的伦理纲常、三从四德、五伦八目等,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人们行为准则和思想基石。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官方所推崇的儒家学说逐渐僵化,为追求社会稳定的封建王朝不断加重对社会的控制力度,试图用政府强力来确保社会在儒家思想的规范下运行,于是寺庙变成了官府的延伸——作为“教”的组成部分而被统治者重视。
魏晋南北朝时,皇室大力推广佛教并借助其影响力巩固自己的地位,佛教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佛寺也由单一的佛教活动场所而兼有政务功能,成为集宗教活动与行政事务为一体的办公场所。唐宋时期,由于皇室推重道教,使道观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越了佛寺,成为当时最为显赫的公共场所。
元朝时,受成吉思汗“信教自由”政策的影响,各类宗教都在蒙古贵族的庇护下取得了快速发展,使得元末社会上出现了“凡金碧辉煌之处,即是禅林佛殿”的现象。至明朝中后期,由于财政吃紧,明王朝开始利用佛教来弥补财政亏损,不仅下诏在全国大规模兴修寺院,还规定各地僧尼必须向朝廷纳粮,以工代赈,从事生产。由此,寺庙不但有了庞大的物质基础,而且获得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权,不仅在地方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甚至在民间舆论形成上也有一定的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