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研究生几年?
我是2017年调剂到某211高校读研的。 研一,开学,报道,熟悉环境(9月);开学典礼(10月) 研二上,选课(10月),开展科研活动并收集数据(11月到次年4月),参加学术会议(3月底) 研二中,论文初稿撰写、投稿(6月初),准备开题报告(7月中) 研三年末,答辩(12月中旬),毕业 在我读研期间,我的导师每年都要去国外开会,因此每个学期都有可能出差,一般情况是寒假或者暑假,每次开会都是5天左右。因为需要带新毕业的博士生开会,所以一般不能带全实验室的人一起出去。
由于我的导师是外审专家,因此我和他一起外出开会的时候,在酒店住宿和交通的费用是可以报账的,而会议费用则是由我所报考的学校的研究经费出。我们博士们自己出的费用主要是签证费和机票款。
我们在申请出国开会的过程中,还要提前选好宾馆,预订房间,联系会场,等等。这些事情都得亲力亲为,虽然麻烦,但也充满乐趣。通过做这些工作,我们可以提早熟悉国外的会议氛围,认识不同的老师,扩大自己的朋友圈子。
在开会的间隙,我们会利用一切机会跟其他的专家聊天,了解他们的研究方向,从而找到可能的合作者,建立新的合作关系。这样的经历对我们日后开展工作非常有帮助。 除了出国开会以外,我们也会参加国内会议。在我读博期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因此很多院校都暂停了研究生的外出参会资格。能够在外参会的机会比较少。不过,我还是有幸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某国际会议,并做了口头汇报。
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结识了我现在的导师。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生著述颇丰。我是在读博之后才认识他的,当时他已经退休了。他教给我很多的道理,也让我领略到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人格魅力。我很感激他能成为我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