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留洋的学生怎么沟通?
“你莫走!”他望着我,眼睛很明亮。“为什么?”“我要寻找更大的世界……但是我不能离开我的国家,我是它的一部分……” “那你回来吧。”——列夫托尔斯泰《初恋》 (我可能永远也到不了这个国家的中心,就像我永远到不了那个人的心里——不过这有区别吗?) 这是1894年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日记片段,当时这个留学生在法国留学。 这个人就是梁启超。
其实啊,当年咱们中国的留学生呢,除了像梁先生一样是自费留学的,也有很多是公费的。 比如啊,光绪皇帝就曾经派遣了50多个童生前往德国留学,这些学生全部享受公费待遇,他们学成之后都被分配到各地担任官职。 那到了民国的时候,国民政府更是大力推动留学政策,每年都选派大批学生出国留学。
为了便于管理,这批学生被集中住在南京中山北路的两所房子里,一座叫做“博士宿舍”,另一座叫做“文海书楼”。 这两所房子,一间住着金岳霖、李政道、杨振宁等“清华四大才子”;另一间呢,则是傅斯年、杨振宇(李震宁)和袁永熙。 一开始呀,这两个房间相互隔离,后来为了学习外语,两个房间的学生还互相交换着用俄语和英语授课。 这俩屋子啊,都是民国时期最顶级的人才聚集之处,所以啊,你问第一批留洋的人怎么沟通,那就是一群文化人在一起交流学术呀。 比如说啊,这群人经常举办诗词大会,大家以词会友。
上马打仗,下马读书。 这是当年的留学生写的诗啊,满纸的豪情。 当年啊,这群人可是把西方的一切都给批判个遍的主儿,因为太前卫,很多思想啊,连教授们都接受不了。 所以呀,虽然说是群贤毕至,但是交流起来也是困难重重。 然而让人吃惊的是,这些人在回国以后,却全都选择了沉默,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这些新观念无法得到认可,还不如不回到那个让他们热血沸腾却又无计可施的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