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日本人在中国人?
在日本的中国人之多,到了难以计较的程度。具体数字无法统计,有人说有400万人之多。即便按东京人口23%的近似比例来计算,在日国人也要120万人(另外,在日本的中国常驻机构3000家左右,中国企业员工15万人;日本中国企业14000家,其中约10%由中国籍员工担任)。也就是说,在日本的中国“新民族”,其数目大约与日本人相等。他们的孩子多数出生在日本,从小就会说日语,对日本人来说是真正的“天生日本人”。但他们之中,大部分人对中国的了解仅仅是通过电视;对中国真正的了解,则是通过日本的中等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
“我甚至不认识一个中国人!”这是一位日本的高中女孩在参观位于横滨的中国驻日本国大使馆时,对导游说她最感兴趣的中国人的样子时所说的话。这位生长在东京谷中区的富裕家庭,对亚洲尤其是中国深感兴趣的女孩,原本想学经济,但不从政的中国人在政治方面无兴趣。她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充满好奇。遗憾的是,这位日本女孩甚至不认识一个中国人———中国人在日本遭到了巨大的歧视。
中国人在日本遭到巨大歧视
现在的日本,仍存在着极其恶劣的华人待遇:语言不通,在日本几乎没法生活;因为不能充分就业,没有足够的高学历人才;没有自己的语言,不融入日本社会,就连在首都圈生活也是很困难的,无法生存,这些就是日本社会现在所实行的“差别经济”和“机会均等”。因而在华人的社会关系中,根本无法实现相互的协力。这正是一个“被分离”的社会。
关于这一点,人们不妨看看日本人对中国人如何。因为日本人很瞧不起中国人,所以,日本人对“中国”一词的概念很混乱。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或“支那国”,“西国”,因为日本人是斜着眼看中国的。在日语里,“中国”这个词汇发音是“Chuu Goka”,是“中央之国”的意思,即战国时代的“中国”,不是指现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史书在记录与“中国”有关的史实时,仍称“支那”,但在日本,使用这种词汇的人是很少的。
日本经济陷入萧条时,便到处搜刮中国,这已是老调重弹:日本经济于1991年进入第三个收缩期,由于当时日本国民的购买力下降,日本国内市场缩小,日本企业出口受阻。为了摆脱危机,日本经济开始新一轮的“中国攻略”。进入90年代,日本政要访华次数大增,大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把目标瞄准了中国。1996年8月,日本政要一行在访问中国之前,在日本驻中国大使馆举行的招待会上致辞。日本前首相桥本龙太郎在致词中承认:“我对于支那这个词汇,至今仍有难以释怀的感情。”可见,“支那”的“中国人”,在日本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地位。
其实,中国人之所以至今仍住在日本“国中国”的状态,问题出在日本政府身上。而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不得不向战胜国中国屈服,在政治经济和外交上处处受制于中国也是历史原因形成的。但总的看来,日本人对于中国人在日本究竟应该享有多少权利,还是毫不含糊和缺乏感情的。这已是日本人公开的秘密。
日本人在中国当奴才
日本人瞧不起中国,表现在对汉语的不屑一顾。但是,作为中国的文化核心的汉语却是他们所学的外国语言中最重要的语言。
近代以降,在日本无论是对文化对人材的教育培养还是以对支那事务进行研究为目的的学业,汉语都是不可或缺的基本功。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第一代汉语学者,即被尊敬为日本现代著名语言学家、国际东方语言学会副会长的大岛玑琅(1852—1913年),在序文中强调:“吾人(日本人)之念汉语,不以音韵训诂之细故而废,将以求语言之本原、参各文明之得失、参人类同异之迹而为世界语之基础也!”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第二代汉语学者,后来为东京帝国大学副校长、日本最著名的汉学家小西旦(1872—1951年),他的《中华民国语》(1916年初)序文中继续强调:“善学者,当穷究本原,以理解其旨趣。”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第三代汉语学者,日本第一个汉语大学的创立者、日本汉语研究的先驱者太田辰夫(1878—1964年),他在为《中国语辞典》(1923年初)作的序文中仍强调:“夫语言者,国之枢机也,吾人殆于其物化矣!”
时至今日,汉语作为外国人类哲学思维的基础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典范,仍被日本语言学家所推崇。现在的日本,汉语不仅作为学问的研究对象,而且对培养日本人的世界性眼光与健全思维能力,都起了重大作用。
可以说,日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文明侵略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软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