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法制学校评估?

滑蓓雯滑蓓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最近,我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依法治校基本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结题答辩会。结题报告以《构建依法治校体系 提升院校治理能力 ——C大学依法治校实践与探索》为题,从问题提出、内涵分析、理论基础、主要做法、经验成效和问题思考六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根据评审意见,该课题达到结项要求,同意结项。 下面,我将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向各位校长汇报,仅供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依法治校工作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一系列法律法规和制度文件,为学校开展依法治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学校领导对于依法治校的认识还存在误区,有的认为依法治校就是解决学生违法的问题;有的认为依法治校就是处理校务事务;还有的认为依法办学就是指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来办学,至于其他法律一概不知也不愿了解。这种种误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依法治校工作的深入推进。正确认识依法治校的内涵十分重要。

二、内涵分析 根据《辞海》,“治”有治理、管理、处置的意思;“法”指规律、原则、标准。“法治”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遵循的客观法则。而“依法”则是公民或者社会组织依照法规规章或其他规范性文件办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法的定义:法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规定人们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并能够反复适用的一种行为规范。

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遵守法律的规范和要求。依法治校应包含以下含义: 首先,依法治校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开展各项工作和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说,实施依法治校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只有当学校的各项活动都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纳入法治化轨道,才能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

其次,依法治校强调的是管理。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其最根本的任务在于人才培养,学校的工作和活动离不开管理。没有良好的管理,就谈不上依法治校。所谓管理,一般指的是组织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的协调活动——这一目标的达成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和方式得以实现的。可以说管理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能力。

最后,依法治校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之上的。在现代法治社会,任何组织都必须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否则就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和法治。学校作为培育人的地方,更应强调民主精神。我们在推行依法治校的过程中,必须贯彻民主的原则,通过民主的方式和方法,保障师生在学校管理中的权利,实现学校和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理论基础 (一)法理 法理,也称法律原理,是法学最基本的知识,它主要包括法的本质、法的特征、法的价值等基本问题。 1.法的本质 法的本质问题是关于法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性命题。我们认为,法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国家权力与社会和谐相结合的结果。

2.法的特征 法的特征包括:法定性、规范性和稳定性。

3.法的价值 法的价值问题涉及法与其所处社会的关系,以及法对主体的意义。我们提倡的司法价值主要包括:正义、自由、秩序、公平。

(二)相关理论 除以上理论外,我们还应当注意以下问题的探讨:

1.法与学校关系之探讨 目前,我国学界对于法与学校关系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法治学校还是法治校园;二是法律应对学校事务的所有领域都适用吗?

2.大学自治问题之探讨 从国际范围看,大学的自治可以分为绝对自治和相对自治两种类型。我国的大学实行的是相对自治,即在大学范围内,除了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之外,很多事务均采用自治方式处理。

四、主要做法 C大学作为一所理工类本科院校,一贯高度重视依法治校工作,将建设法治校园作为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主要是坚持“四个贯穿始终”,即法治意识培养贯穿始终、规章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法治实践活动贯穿始终、评价激励机制贯穿始终。

五、经验成效 目前,我们已建立了较完善的依法治校体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效。

六、问题思考 我们认识到,推进全面依法治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和支持。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的一些工作还显得比较滞后,还需要花大力气去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我们将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争取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袁灏佳袁灏佳优质答主

“法治”的内涵是法律至上,依法治国; “建设”意味着创建、营造环境; “制度”指制度的建立与执行等要素; 因此我认为“法治校园”是指在学校中构建一种以法律为最高权威的法律文化氛围和环境,使全体师生都认识到法律的尊严和重要性,并努力遵守和维护这种秩序和文化的精神,从而使学校的管理更加规范,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要求。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