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都喜欢干啥?
如果问中国的中青年人,他们中最有希望成为世界级的人物在哪些领域,大家可能列出不少答案,科学家、工程师、医学家、企业家等等。但如果问中国的学生,最希望成为中国哪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大家普遍回答是金融。
答案其实不奇怪。如果成为经济学家或投资家,在中国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巨额财富,而且名扬四海,这正是大多数年轻中国人梦寐以求的。中国的学生缺少科学精神,追求财富和出名,这是主要因素。在西方国家,一般民众也追求财富和拥有财富,所以金融成为大家心目中的金窝窝。
但是,在国外真实的情况并非如此。第一,在西方国家,一个普通的工薪族一辈子都不可能发财。第二,金融专业的毕业生普遍得不到好的工作,很多只能在社会上干杂活,或只能去贸易公司,干出口收汇、结算等低层次工作。一些有真才实学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最后不得不改行。
但是,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获得博士学位以后,他们可以进入大学,在大学里可以教金融,拿高薪;还可以去金融公司工作,从事真正与金融有关的活动。
但在中国,拥有金融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却没有证券帐户的现象十分普遍。不少人在国外得到了真传,但依然一无所知。
中国学生到了国外以后,普遍不愿意学习理科和工科,即使是学经济,也找不到真正的门道。很多学生甚至教授对金融一窍不通。他们所能做到的,只是些在统计软件上操练数学而已,对中国实际情况一窍不通。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试验。在西方国家从来不见得有这样的实验,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条件。国外的教科书对中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介绍。中国的学生除了从教科书中被蒙骗以外,所拥有的只是些空洞无物的理论。
事实上,中国近代历史上虽然曾经出现过资本主义,但那是因为中国政府没有能力进行工业化。在甲午战争中国失败以后,中国被迫走上了工业化道路,这才使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产生和发展的可能。但中国的工业化最终因为受到外国的打压而失败。
中国在后来之所以不能完成工业化,是因为它走的是从俄国借架上的工业化,而不是欧美式的工业化,也就是没有运用市场经济的力量,而是靠集中全国的人力和物力来发展重工业。最终结果是中国虽然建立起一个庞大的重工业体系,但中国的人力、物力都被消耗在里面,但这个体系本身毫无效率而言。这正是“文化大革命”的“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