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协和国际学校如何?
作为在协和国际初中度过七年之久的老人,看到现在这么多人对协和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看法,有些说法还是挺偏激的(虽然也情有可原),所以觉得有必要正儿八经地写一份长一点的答案,给新入学或即将入学的家长们一些参考。 先上图,证明身份: 1-2年级位于古北校区,3-5年级位于浦东校区,6-7年级位于古北校区。(照片大多来自学校公众号与网页)
学校简介方面,其他回答里应该够全面了,我就不啰嗦了。 我主要想从以下几个重点问题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因为都是学生和家长问得比较多且比较有代表性的:
1. 关于“中国化”还是“国际化”教育路线之争。 现在的一中考出去的孩子,基本上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初中的时候,身边总是有很多很优秀但是中国素养一般的外国同学;高中以后,发现能跟自己在学识上聊得来的人在数量上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自己。
其实当初选择国际学校,初衷就是为了让孩子未来能有良好的中国素养。但在我看来,现在的国际学校,尤其是之前开办的国际初中,普遍存在过度“西化”的现象,比如用英语授课的课程、外教占据主导地位的课堂等。这些让许多家长很担心孩子的中文水平。但我想说的是,一个真正好的国际学校,是可以在“中西融合”上做很好文章的。
比如在协和,除了汉语和英文两门母语课外,所有课程都采用中英双语教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用英文教材,由外籍教师用英文授课(同时配以中文翻译),学生完成中英文作业;中文课采用《语文》教材,由中教讲授古文和拼音,用汉语字典和微博来培养学生中文表达能力;历史、地理、公民等文科类学科,使用中文版教材,由中教讲授并布置中文作业。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切换语言模式。
另一个例子是学校的考试和评价机制。大部分国际学校的考试都是全英文试卷,以选择题为主,考察学生对于西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然而协和的期末评测是以中外教联合监考的中英卷纸答题,题量较大,也有主观题目,但都会辅以客观的评分标准。学校在能力达标的情况下,不会给低分压分。
总之,我认为一个好的国际学校,应该能在中西方教育模式中游刃有余,并根据学生的特质,充分结合两种文化的教育优势,让学生在将来能够自如地切换于中西方社会。而像协和这样具有十年以上办学经验的国际学校,正在逐步完善这一过程。 关于中西方教育的争论,可以查看我之前写的这个回答: 为什么国内中小学教育如此重视英语,而在英美国家却不是这样呢? 在我的知乎专栏 “老汪话海外” 中,有许多关于国际学校选择的避坑指南,欢迎学生和家长阅读。
2. 对于“择校”还是“插班”之路的选择。 这个就完全凭个人喜好了。 “择校”就是填表格、考笔试、试读宿舍等一堆流程下来,选择最适合学校最棒的一个班级;而“插班”则是找一所中学,通过各种关系先插进去,再调剂到好的班级。 两条路各有利弊。
择校相对要麻烦一些,但插班可能需要一定的门槛。 我个人的建议是,如果孩子本身素质很高,而且希望日后能够在学术上有所建树,那么建议择校。因为名校氛围和优秀的师生群体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成长环境。如果孩子的综合素养一般,希望在将来能够拥有一份出色的职业,那么建议插班。因为职业导向型高中相对来说对学生的要求更加宽松,而且会在选课方面给予更多的自由度,从而让学生拥有更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无论是择校还是插班,孩子进入理想的高中后,切忌“放羊”,否则可能在成绩上或者校园活动中没有起色,反而会让学生产生自卑的情绪。
3. 关于体制内或是体制外的学习路径。 这是很多家庭所面临的最难的选择之一。 因为体制的外延和内涵一直在变化,加之各个省份的教育政策不一样,导致很多家长和学生在选择时无所适从。 老汪我在帮学生们选择学校时,首先会询问他们的高考计划(在哪里考试),因为不同考试计划对应的高中生,其学习方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果学生在体制内,又想出国读本科,这种情况最为复杂,需要结合学生高一同性的科目、标化的准备情况以及申请的专业和院校来制定完整的规划。一般情况下,这种学生我会建议他们先读公立学校,利用体制内高考的优势,争取考上目标大学。但如果学生在体制外,那就不必强求在体制内参加高考,只要按照国际生的路径申请留学即可。 但无论选择怎样的升学路线,最重要的是,学生和家长首先要明确自己心中最看重的是什么——是大学的档次,还是专业的排名,亦或是未来的发展机会。 因为只有确定了最重要的几点,其他方面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做出最优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