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班什么意思?
最近,在知乎上总是看到有人讨论“悉尼班”这个问题 这里就具体讲讲吧! 其实,要了解“悉尼班”到底怎么回事,那就得从2014年开始,当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设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和示范校的通知》开始说起(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决定在全国设立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区和示范校。其中,示范区实行定额核定,每省(市、区)不超过1个;示范校实行摇号抽签方式产生,每个省份(市、区)各抽取2所中学。
2018年9月,教育部发布《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1367所普通高中被认定为国家课程教材实验基地——这个数目占到了所有高中数量的5.8%。
2019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公布了《2018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试点县(区)名单》。从这份名单中可以看到,上海共80所学校入选,而北京则有72所。这两地可谓是“领跑”全国。如果算上省级示范学校的话,那么北京的校园足球学校数量则更是远超其他省市。
2019年5月,教育部公布《2018年全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等级检测情况》显示,北京、上海两地的合格率分居全国第一第二,分别是96.3%和94%。 而作为首都的北京市所占优势不仅仅体现在高考分数上,更在于其能够拥有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学校软硬件建设等。这些对于北京和上海两地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公平与否的问题。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推进,“名校办分校”“集团化办学”等新模式不断涌现。比如,北京就有清华附中国际校区、北大附中天津南校区等;而在上海,则是复旦附中青浦分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初中等。
这些学校都是依托于名牌高校或者当地重点中学的名气创办起来的。它们共享着名校的资源,有着相同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甚至选拔教师的标准也是一样的。
可以说,新办学校的存在,满足了部分考生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而名校品牌效应的形成,又有助于吸引优秀师资,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水平。然而,新办学校也好,集团化办学也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绕不开“高一分班”这一关。
在新办学校中,由于生源是统一招生划片摇号产生的,所以分班考试就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决定了学生会进入哪个班级,而这也就导致了“优等生”与“中等生”分层。 如果说中考还存在着运气成分的话,那么分班考试就是纯实力表现了。它考验的是一个学生在初中阶段的知识掌握程度。为了能在分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很多学生早早就开始备考复习了。
而在新的教育形势之下,集团化办学也免不了要进行分班考试。 无论是新办学校还是集团化办学,他们都存在着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老师资源的紧缺。
以北京为例,根据2017年公布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普通中小学校每班学生人数应当控制在50人以内。按此计算,一所普通中小学最多能配备300名教师。 然而,现实中很多学校的班级人数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就以高中生为例,有的班级高达100人左右。如此庞大的班级数,与教职工比例严重失衡,这势必会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